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学生工作>详细内容

学生工作

青春续写山海情 苍洱再谱振兴曲 ‎——信息工程学院“苍洱新章”志愿服务队挖色镇沉浸式实践纪实(二)

来源: 发布时间:2025-07-22 19:20:47 浏览次数: 【字体: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积极响应党中央关于“三下乡”服务基层、助力乡村振兴的时代号召,乐玩app入口站官网信息工程学院“苍洱新章”志愿服务队于2025年7月12日至16日,赴大理市挖色镇开展沉浸式实践。团队以“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为双轮驱动,串联非遗守护、红色教育、生态实践与基层联动,让青春力量深度融入民族地区发展肌理,在服务中淬炼成长,在实践中书写担当。

9e91b54404ae49169dc624a86a41ee76.png

一、文化溯源:白族歌舞里的青春对话

7月12日下午,服务队在“花间小筑”的协同下,开启挖色镇文化初遇之旅。队员们化身为文化探寻者,沉醉于白族歌舞之中。悠扬的唱腔与灵动的舞步流淌着民族记忆,服饰纹样与曲调韵律间解码出丰富的民俗符号。这并非简单的艺术观赏,而是“三下乡”语境下青春与民族文化的深度共鸣——以青年视角激活传统艺术的现代表达,为白族文化传承注入鲜活动能,也为整个实践活动筑牢了深厚的文化根基。

3b5dc79b8af740808e62cab74f4ba198.png

二、乡野深耕:非遗与田园的振兴合奏

7月13日,队员走进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白族刺绣技艺传习所,在省级传承人李红桃身旁,沉浸式体验白族刺绣。穿引针线间,不仅习得挑、绣、补等传统技法,更解码出蝴蝶、茶花等纹样中蕴含的民族图腾与美学意涵。团队以实践诠释“非遗活态传承”理念,让刺绣技艺与田园生态共生共荣,为乡村文旅融合探路、为产业振兴厚植文化根基,切实呼应“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召唤。

d993f159320b459293d831c558fb663d.png

三、红色解码:团建赋能的振兴密码

7月14日,团队深入海印村探访实践成果。在海印村示范阵地,见证“支部+合作社”的治理效能,看基层组织如何激活乡村发展动力;于旅居项目中,洞察“文化+产业”的创新活力,体悟文旅融合如何拓宽富民之路;在渔文化博物馆里,梳理“保护+传承”的发展脉络,感受历史底蕴如何塑造乡村独特气质。队员们深刻悟得,“红色引擎”正是乡村产业、文化、生态协同发展的核心动力,而“三下乡”实践恰为青年理解基层治理、厚植乡土情怀搭建了桥梁。

33b69238260c4756b67dea5151a1c23d.png

四、薪火相传:文化学习与红色记忆的双重淬炼

7月15日,实践向纵深推进。上午,队员们体验白族彩绘,在指导下解读色彩符号中的民族密码,让传统纹样在创意中焕新;下午,走进挖色游击队旧址,在斑驳的枪械、泛黄的史料前,先辈守护家园的革命故事入耳入心。从政务协同的务实探索,到非遗传承与红色记忆的精神洗礼,一日之内实现了实践方法与信仰淬炼的双重升华,将“三下乡”的内涵从服务基层拓展至青年成长的全维度。

60f9948a47354cbd99a87a52114d5cf8.png

五、生态践行:青春守护的绿色担当

7月16日,团队联合当地生态中心开展洱海保护“三清洁”行动。队员们俯身清理垃圾、守护清水碧波,向村民宣讲生态保护理念。他们的身影,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鲜活注脚,既呼应了乡村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诉求,更将“绿色担当”深植于青年心中,以青春之力守护民族地区的生态底色。

                b0141b8aba994c4f9d422ccb80791cf9.png 

此次实践以文化传承为魂、红色精神为脉、乡村振兴为骨、生态守护为基,构建起青春赋能基层的完整叙事。队员们既解码了挖色镇的发展脉络,更以行动诠释了“三下乡”“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初心。后续,团队将系统梳理实践成果,推动调研智慧转化为助力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的具体方案,让“苍洱新章”的青春故事,在民族地区发展的长卷中持续书写光彩篇章,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动能。


撰稿:杨家娥

初审:陈兰

终审:曾琴

 

终审:周蕾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