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之美,培根铸魂,探寻乡土资源赋能乡村美育与文化振兴实践——乐玩app入口站官网“星火智绘”守护团开展暑期“三下乡”实地研学活动(二)
在云南石林石头寨的盛夏,“星火智绘”守护团用热转印绘画新工艺烫出非遗新色彩,用儿童画作重构石头寨院落空间,让撒尼刺绣纹样在T恤上“活”起来。通过今天的实践活动,不仅让大学生们重新认识了乡土中国的文化根脉,更见证了美育如何唤醒乡村沉睡的创造力。
1. 国家政策背景:乡村振兴中的美育使命
教育部在2023年12月《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沁润行动的通知》中提出,乡村美育要以乡土资源为根基,将非遗传承、生态美学、民俗艺术融入课程体系,培育青少年的文化认同与乡土情怀,使美育成为激活乡村文化基因、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抓手。
2. 非遗活化:从刺绣纹样到美育资源库
“星火智绘”守护团在2025年7月17日拜访撒尼彝族刺绣传承人曾凤芝老师时,团队被一幅幅承载民族记忆的纹样震撼。"八角花纹样是祖先智慧的结晶,太阳纹是生命不息的象征",曾老师的话让大学生们意识到:非遗不是博物馆的标本,而是活态的文化基因。
通过数字化采集、纹样解构,团队将刺绣元素转化为可教学资源,在科技赋能方面同学们用热转印技术将传统纹样烫印到帆布包、T恤上,让非遗"穿起来";在课程创新方面开发"纹样里的故事"工作坊,孩子们用现代材料复刻传统图案,非遗从"奶奶的技艺"变成"我的创作"。课程展示上通过走秀形式,让静态的纹样在动态的演绎中焕发新生——非遗真正"活"了起来,从课堂走向生活,从传承走向创新。
3. 村庄重生:用画笔重新发现家乡在石头寨,团队带领孩子们开展以"我的彩色石头寨"为主题的创作,首先通过田野课堂的形式引导孩子们观察寨墙的肌理、屋顶的曲线,解析建筑中的几何美学;随后,在童心绘乡环节,9岁的小娜用红土颜料画下自家石屋,孩子们说"原来石头寨子可以是彩色的,原来它是会唱歌的”。当30幅作品在村口展出时,这个曾被水泥覆盖的空间蜕变为“露天美术馆”
村民阿伯感叹:"娃娃们画的,就是我们要传承的技艺"
4. 共同体意识:美育凝聚乡村振兴合力这场实践创造了三重联结,首先代际对话得以实现—老人们娓娓道来纹样背后的传说,孩子们则用稚嫩的画笔作出回应,文化传承由此获得了鲜活的新载体;其次,校地协同效应显著—星火智绘守护团与村民携手共创"非遗文化艺术展演",为乡村发展注入新活力;最重要的是,空间赋能成效斐然—曾经寻常普遍场地华丽变身为美育阵地,村民们自发维护画展的举动,正悄然见证着公共精神的生根发芽。通过这三个维度的有机联动,乡村振兴的文化内生动力被真正激发出来。
当彝族女孩杨雨珊骄傲地说"我的创造力是从土里长出来的",我们看到了美育最动人的力量——它让乡村发现自身的文化富矿,让乡村在现代化进程中找回主体性。这不仅是大学生用脚步丈量祖国的成长课,更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诠释:每一粒种子,都值得在乡村沃土中绽放独特的光芒。
撰稿人:周春颜 曹霜婷
初审:刘丽姣
终审:曾琴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