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党建团建>详细内容

党建团建

探班《风起兮》剧组 青年视角对话滇剧新表达 ——机械工程学院“雅韵滇峰”中华文化传承团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三)

来源: 发布时间:2025-07-23 21:45:57 浏览次数: 【字体:

片场报到:大学生 “入戏” 非遗剧

7月14日,国家重点网络剧《风起兮》在昆明安宁雁塔村开机第六天,乐玩app入口站官网机械工程学院“雅韵滇峰”中华文化传承团13名师生应邀探班。团队按场务、后勤、道具、群演四条线快速分工,在古戏台、花海布景与百年老宅间穿梭忙碌:搬卸戏服道具时轻拿轻放,整理拍摄场地时特意保留村落原生肌理,担任群众演员时反复揣摩导演意图,找准群演戏份的真实神态。

这部以“直播+鲜花饼”为切口的现代滇剧,讲述青年曹飞鸿从追逐流量到守护非遗的成长故事。大学生们在片场构建起“现场观-素材收集-晚间复盘”的闭环学习模式:欣欣向荣小分队的队员们记录滇剧道具的现代改良细节,滇韵传声小分队的队员们分析剧中直播场景的镜头语言,滇潮玩家小分队的队员们则专注于传统唱段如何融入现代台词。这种沉浸式参与,让他们首次直观感受到国家级非遗在当代转译中的创新与坚守。

深度观察:于光影间悟透传承的辩证法

拍摄间隙的观察,让大家对“传承”二字有了更辩证的理解。同学们看着监视器里曹飞鸿从“滇剧唱rap”到回归传统唱腔的转变,脑海里闪过官渡古镇老艺人说的“守正出新”——原来创新不是对传统的否定,而是像剧中主角那样,在试错中找到平衡点:可以用现代节奏讲故事,但滇剧的“字正腔圆”必须坚守;可以借电商平台传播,但“唱念做打”的功夫不能偷懒。

在围观滇剧直播戏份的拍摄时,吴玉婷注意到一个细节:剧中女主播风云的手机支架刻着传统云纹,直播间背景是简化的戏台布景。这些不抢眼却有深意的设计,让她突然懂得:非遗融入现代生活,不必刻意喊口号,而是像这样“润物细无声”地渗透——年轻人或许不会特意看一场滇剧演出,却可能因为一个有滇剧元素的物件、一段有滇剧唱腔的背景音乐,而悄悄埋下兴趣的种子。

邹明波同学在帮编剧整理采访素材时,发现剧本上标注有“保留30%传统唱段”字样,心中豁然开朗:传承不是全有或全无的选择,而是像调配配方一样,找到传统与现代的最佳比例。就像同学们喜欢的奶茶,既要有茶的本味,也要有符合现代口味的调味,滇剧的传承或许也该如此。

28ff6e3290ee48418603090b2ef21685.png

实践感悟:让青春成为传统的 “转化器”

夕阳为拍摄现场镀上金边时,同学们坐在田埂上分享着一天的收获。道具组的方吉同学翻看着手机里的素材照片,感慨道:“以前觉得传承非遗距离自己很远,是专家们的事,但今天却发现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非遗传承的转化器’——把滇剧的美转化成年轻人能懂的语言,把老艺人的坚守转化成可传播的故事。”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很快梳理出具体的行动方向:可以采用机械设计/电控技术,为滇剧巡演研制可折叠、自动升降的轻量化舞台骨架,数小时内即可搭完一座“流动戏台”;用3D扫描建立“滇剧盔头”数字模型库,打印尼龙骨架+金属电镀实现头饰的轻量化与快速复制……这些想法不再是空泛的口号,而是结合专业所长的切实路径。

“最打动我的,是剧中那句‘让滇剧活在当下,而不是活在记忆里’。” 姚正忠同学望着远处村落里渐次亮起的灯火说。同学们都明白,这场探班不是终点,而是他们用青春力量参与非遗传承的起点。未来,无论是到云南省滇剧院观摩研学,还是参与非遗滇剧网络视频录制,他们要做的,就是让滇剧在年轻一代的生活里,找到稳稳扎根的土壤。

离开雁塔村时,暮色中的村落格外宁静。同学们的背包里装着的,不仅是实践手册上的笔记,更是一份沉甸甸的感悟:新时代的滇剧传承,既需要守住戏台的方寸,更需要走向生活的广阔。

 

供稿:机械工程学院“雅韵滇峰”中华文化传承团

初审:曾秋锦

终审:李  红

 


终审:李红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