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长街到戏台,当“热爱熬成的岁月”遇见青春守护 —机械工程学院“雅韵滇峰”中华文化传承团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二)
7月10日清晨,昆明官渡古镇的石板街仍笼着薄雾,乐玩app入口站官网机械工程学院“雅韵滇峰”中华文化传承团的13名师生已把长街当成“田野”,以“研学+体验”的模式开展滇剧非遗传承社会实践活动。这场兼具深度与温度的实践,让团队成员在与滇剧的近距离接触中,既摸清了非遗传承的现实图景,更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蓬勃生命力。
用脚步丈量滇剧传承的现实土壤
眼前的官渡古镇是昆明非遗密度最高的“露天博物馆”,街巷中的一砖一瓦都浸润着滇剧气息,带队教师告诉大家,之所以把本次社会实践调查重点站放在官渡古镇,就是想“在最热闹的地方听到关于非遗滇剧艺术最真实的声音”。队员们身着队服马甲、手拿问卷,三个小分队规划好行动路线,分别在古镇花园、牌坊大道和商业步道,深入每条街巷院落。他们与开了二十年茶馆的李大爷聊着万人空巷的滇剧黄金年代,向经营文创店的年轻夫妻店主询问滇剧元素的市场反响,还拦住几位背着相机的游客了解他们对古镇滇剧演出的知晓度。
“您首次接触滇剧的渠道是什么?”“觉得滇剧滇剧艺术文化目前面临的挑战有哪些呢?”一个个接地气的问题,换来的是不同群体对滇剧传承的真实心声。团队同时细致考察了古镇的滇剧演出戏台、非遗展示馆等场所,记录着演出排期、观众构成、互动项目等细节。这些一手信息,为分析滇剧在现代社会的生存现状提供了扎实依据。
在亲身体验中感受滇剧传承的重量
午后的古渡梨园剧场,阳光透过雕花窗棂洒在斑驳的戏台上,滇剧非遗传承人、古渡梨园戏班班主洪小柱老师已换上浅蓝色戏服,袖口绣着的金色纹样在光影中流转,一场《孝子杀妻》正在粉墨上演,台下的观众听得如痴如醉。
休息间隙,成员们围坐在一起,听草根演员们讲述自己的故事。刚下戏的丑角演员张大爷告诉大家,他是官渡附近一个城中村的农民,也是听戏唱戏40余年的资深票友,他没有什么文化,很多的唱念做打都是在长辈们的口口相传中积累下来的,他现在每周来唱5场戏,卖票情况好的时候,一天的报酬也就是一包红云烟,但是他不在乎,他热爱滇剧,他要唱到唱不了的那天。这些朴实的话语,让团队成员深刻体会到滇剧传承的不易与坚守的力量。大家纷纷表示,要把这次体验到的感动和收获带回校园,带动更多同龄人关注和参与滇剧传承。
演出完毕,还没有来得及卸妆的洪小柱老师就在化妆间欣然接受了大家的采访,大家最关心的是像古渡梨园这样的演出剧场,观众很少且大多数来自本地中老年票友,是什么样的想法让洪老师坚守着呢。洪老师告诉大家,其实她就是想把这个班子好好做下去,把滇剧好好唱下去,这是她童年时的梦想,所谓坚守无非就是用热爱熬出来的岁月,台上的演员大多已是迟暮之年,剧场虽想过创新和突破,但难度太大收效也甚微,所以确实需要更多的年轻人关注滇剧,守护好这一非遗传统文化。队员们听着洪老师这带着生活温度的讲述,让成员们看到了滇剧演员在坚守中面临的现实困境——既想守着老祖宗的规矩,又想找到与时代对话的方式。
在暮色归程中锚定非遗传承新坐标
当最后一缕霞光掠过戏台飞檐,“雅韵滇峰”中华文化传承团的成员们踏着暮色不舍地离开官渡古镇。回程的公交车上,手机屏幕的微光映着一张张意犹未尽的脸庞——有人反复回看洪小柱老师接受采访时的视频,有人在群里分享与草根演员的对话录音,“用热爱熬出来的岁月”成为大家热议的高频词。
这场沉浸式体验让团队成员深刻意识到,滇剧传承从来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流动在生活肌理中的文化基因。乐玩app入口站官网机械工程学院“雅韵滇峰”中华文化传承团接下来还将应云南省滇剧院、云南省广播电视台的邀请,到安宁市雁塔村开展非遗滇剧网络视频录制的沉浸式体验,继续为滇剧寻找“青春接口”。
供稿:机械工程学院“雅韵滇峰”中华文化传承团
初审:曾秋锦
终审:李红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