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岁月深处汲取力量 用青春行动传递温暖 ——机械工程学院“赤帜红心”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团社会实践活动(四)
当青年的脚步叩响岁月的门扉,那些镌刻在皱纹里的峥嵘故事便有了新的倾听者;当青春的手掌拂过时光的尘埃,那些沉淀在年轮中的精神密码便有了新的传承者。7月14日,机械工程学院 “赤帜红心” 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团走进蒙自市文澜街道玉皇阁社区与养老院,在寻访与服务的双重践行中,完成一场跨越代际的精神对话,书写一份属于当代青年的责任答卷。
玉皇阁社区的活动室里,阳光透过窗棂落在代爷爷布满老茧的手上。这位年近九旬的老兵谈及 1951 年的那场阻击战时,浑浊的眼睛突然泛起光亮:“敌人的炮弹把山头炸矮了半截,我们连剩下的三十多个人,抱着‘人在阵地在’的念头,硬是把阵地守住了。” 他撸起袖子,肩胛骨处凹陷的弹痕在光影中若隐若现,那是青春与炮火碰撞的印记,是理想在生死关头淬炼的勋章。实践团成员俯身记录的笔尖微微颤抖,他们不仅在聆听一段历史,更在触摸一个民族不屈的脊梁。
养老院的午后总是带着暖意。实践团成员分成的服务小组,在细微处传递着代际关怀:为行动不便的老人调整轮椅角度,确保他们能晒到最暖的阳光;给患有眼疾的老人读当天的报纸,用声音搭建与世界的桥梁;在整理房间时特意保留老人们习惯的物品摆放方式,尊重他们多年的生活惯性,这些行动,连同 “打扫卫生”“剪指甲” 的用心之举,恰是青年一代对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传统美德的现代诠释。
87岁的刘爷爷讲述起年轻时参与滇越铁路修复的经历,团员们自发围坐成半圆认真倾听。当听到他和工友们在缺医少药的条件下,用竹筐运送伤员、用草药处理伤口时,成员们不禁红了眼眶,那些前辈用血肉之躯铺就的建设之路,正是他们今天钻研机械工程的意义所在。这种跨越专业领域的精神共鸣,让服务活动超越了单纯的 “送温暖”,升华为两代建设者之间的灵魂对话。
暮色中的返程路上,实践团成员们讨论热烈。“代爷爷说‘保家卫国’不是口号,是真的要把命豁出去”“张奶奶的党费证让我明白,坚守可以平凡到每天一块钱,也可以伟大到穿越七十年”“给刘爷爷按肩时,他说‘你们年轻人好好干,国家就有希望’”。这些发自肺腑的感悟,印证着实践活动的深层价值:不是单向的“学习”或“付出”,而是一场精神基因的激活与传承。
当青年学子的脚步离开社区与养老院,留下的是整洁的环境与温暖的回忆,带走的却是满满的精神财富。这场跨越代际的相遇,让“赤帜红心”不再是抽象的团队名称,而成为看得见的行动:是记录老兵故事时的郑重笔触,是为老人掖好被角时的轻柔动作,更是将“保卫祖国”“服务人民”的信念,转化为专业学习中攻坚克难的动力。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上,这样的精神接力,正是青春最美的模样。
撰稿:“赤帜红心”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团
初审:曾秋锦 陈 莹
终审:李 红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