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专业实践传承文化 用红色精神点亮青春 ——机械工程学院“赤帜红心”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团社会实践活动(三)
当扳手拧动锈迹斑斑的桌腿螺丝,当游标卡尺测量榫卯结构的磨损精度,机械工程学院 “赤帜红心” 实践团的青年学子正在进行一场特殊的 “时空对话”。7月12日至13日,团队以西南联大蒙自分校教室复原为起点,在南湖之畔的红色坐标中,将机械专业的精密刻度与历史的厚重年轮重叠,在专业实践与红色教育的交织中,完成了一次对 “如何以青春之力传承文明火种” 的深刻作答。
精密修复:用机械精度缝合历史裂隙
联大教室的木桌腿上,一道0.3毫米的裂痕被游标卡尺精准捕捉,这是团队成员江永乐同学在修复记录中写下的细节。在联大旧址,实践团成员手持扳手、锉刀、锤子开展的不仅是简单的桌椅修缮,更是用技术赋能历史记忆的实践。成员们在实践中领悟的机械专业“精度”,在此刻也成为连接历史与当下的文化纽带。
当老木匠讲述“用传统榫卯工艺修复窗棂时,特意保留了战时弹痕的原始形态”,实践团成员意识到:专业实践从来不是用新技术覆盖历史痕迹,而是以敬畏之心让技术成为历史记忆的守护者。这种认知,让后续形成的街区修复点滴超越了单纯的技术记录,成为一份关于关于文化传承的深度思考。
精神解码:从“教育救国“到 “专业报国”的基因延续
在复原的教室里,斑驳黑板上的演算痕迹与吱呀作响的桌椅,无声诉说着 “在战火中守护知识火种” 的往事。借着场景复原的沉浸式契机,带队思政教师蔡凤雷为团队成员们开展了“青春与使命”的思政课,当说到 “联大师生在防空洞坚持科研,用自制仪器完成重要实验” 时,实践团成员罗晓经同学突然联想到实训室里正在打磨的工件:“不同时代的青年,都在用自己的专业能力回应国家需求。” 这句感悟,成为 “行走的思政课” 最生动的注脚。
在闻一多旧居,那盏深夜伏案的油灯前,带队教师抛出的问题直击灵魂:“当‘教育救国’的口号穿越八十余年,当代机械学子的‘报国场’在哪里?” 成员们在讨论中逐渐明晰:在装备制造的生产线上,在乡村振兴的农机改良中,正是新时代青年的 “专业报国” 阵地。这种认知,让《西南联大行思录》的读书会不再是单纯的历史回顾。当有人分享 “联大师生在物质匮乏中坚持学术自由” 时,立刻有人接话:“今天我们在生产中敢于挑战加工技术难题,正是这种精神的延续。”
南湖书店的灯光下,《联大八年》里 “刚毅坚卓” 的校训与实践团成员的专业笔记重叠。大家突然读懂:西南联大之所以成为精神丰碑,不仅在于它保存了知识火种,更在于它锻造了一种将个人与民族命运紧密相连的精神密码,而这,正是当代青年需要承接的精神基因。
从拧动第一颗修复螺丝到绘制第一份传播方案,实践团的实践轨迹,恰是当代青年理解“红色传承”的完整心路:先是用专业能力触摸历史的肌理,再以精神共鸣解码历史的灵魂,最终以务实行动延续历史的生命。正如成员们在实践总结中所写:“联大精神的传承,从来不是对历史的简单复述,而是像修复老教室的榫卯结构那样,让精神的‘接口’与时代需求严丝合缝,让青春的力量在历史与未来的对话中,绽放出属于我们这代人的光芒。”
撰稿:“赤帜红心”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团
初审:曾秋锦 陈 莹
终审:李 红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