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楚雄的文化历史根脉,解码“精工造物”里的匠心精神——机械工程学院“红土匠心,机械铸梦”服务队社会实践活动(三)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民族团结的重要论述,引导青年学子在文化传承中厚植家国情怀,增强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7月12日,“红土匠心,机械铸梦”服务队赴楚雄彝族自治州博物馆开展活动。通过“小小讲解员”志愿团队的专业引导,全体成员沉浸式感悟彝族文化魅力,深化了对“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理解。
在“小小讲解员”的带领下,团队重点参观了博物馆彝族文化主题展厅。讲解员结合多媒体沙盘,以生动的语言系统介绍了楚雄彝族自治州的地理风貌与历史沿革,清晰勾勒出彝族先民在云贵高原繁衍生息的文明轨迹。在服饰工艺展区,绚丽的彝族刺绣、精美的银饰器皿与色彩浓烈的披毡服饰吸引大家驻足。讲解员详细解读了“日月星辰”“火塘文化”等图案符号的文化内涵,揭示出彝族人民对自然的敬畏、对生活的热爱,以及“以纹记事”的独特文化表达。
在传统习俗展示区,团队通过文物陈列与场景复原,深入了解彝族火把节、彝族年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象征丰收的荞麦酒酿造技艺,到祈福安康的毕摩文化仪式,再到激昂奔放的左脚舞表演,讲解员将静态展品转化为鲜活故事,使大家深刻体会到彝族文化中“团结互助”的民族精神。特别是对彝族漆器、铜鼓等工艺珍品的讲解,让团队成员直观感受到少数民族工匠“精益求精”的造物理念,以及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丰富底蕴。
参观结束后,团队围绕“让文物活起来”与“民族团结”主题开展专题研讨。大家结合习近平总书记“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各民族要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的重要指示精神,交流心得体会。大家一致认为,作为新时代青年,要主动肩负起文化传承与民族团结的双重使命,通过新媒体传播、文化创意转化等方式助力民族文化创新发展,以实际行动维护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良好局面。
此次“参观+聆听+研讨”的实践活动,不仅是一次深刻的文化浸润之旅,更是一堂生动的民族团结教育课。团队成员系统掌握了彝族历史沿革、服饰纹样、节庆礼仪等文化知识,深度体悟到彝乡文化“天人合一”的哲学智慧与“精工造物”的匠心精神。通过实践,团队成员进一步凝聚共识,要在新时代文化传承与创新中勇担重任,不仅要成为民族文化的守护者,更要成为民族文化传播与创新的推动者,利用所学专业知识,让民族文化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青春力量。
撰稿:赵博文、王洪杨
初审:陈智、李慧
终审:李红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