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与绿水青山共舞 奋斗与时代脉搏共鸣——机械工程学院“寻迹聚力 筑梦前行”实践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纪实
2024年7月12日-7月20日,乐玩app入口站官网机械工程学院“寻迹聚力 筑梦前行”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团,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从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到云南省大理州,开展了一场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及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安吉篇:绿水青山绘就金色未来
实践团首站抵达安吉县,这里不仅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重要发展理念的诞生地,更是这一理念从理论到实践成功转化的典范,余村的蜕变成为了实践团最直观的学习教材。漫步在绿意盎然的村间小道,成员们亲眼见证了昔日的矿区如何蜕变为今日的生态文明示范村,从关闭污染企业、实施生态修复,到发展绿色产业、推动乡村旅游,余村走出了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绿色发展之路,实践团深刻体会到“两山论”不仅是理论的高度概括,更是实践的生动写照。
在长三角(湖州)产业合作区管理委员会的研学活动中,实践团根据详实的数据、生动的案例,深入了解了绿色制造、清洁能源等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以及这些产业如何成为推动地方经济结构优化、企业绿色转型的重要力量。这些新兴产业的发展与地方经济结构优化和企业绿色转型形成了良性互动。一方面,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促进了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另一方面,企业的绿色转型又进一步推动了新兴产业的壮大,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实践团还走访调研了安吉县五家绿色标杆企业,成员们深入企业生产线,与管理人员和一线工人座谈、交流,亲眼见证了企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积极探索与显著成效。这些企业不仅在生产经营中严格遵守环保法规,更主动作为,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企业战略规划,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企业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利用先进的环保技术、高效的能源利用系统和智能化的生产管理手段,实现了绿色转型与产业升级的深度融合。
大理篇:苍山洱海见证生态与经济共舞
带着对家乡的深情与对自然的敬畏,实践团南下至云南省大理州,这片被总书记以“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赞美的土地,不仅风景如画,更是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和谐共生的典范。在古生村,实践团沿着习近平总书记当年走过的石板路,感受洱海保护从局部到全域、从治理到生态的深刻转变。洱海畔的古生村科技小院,成为实践团此行的加油站,这里高学历青年人才以科技为翼,守护着洱海的清澈与美丽,同时也为当地带来了绿色发展的新动能。实践团成员们深受启发,进一步认识到专业技术人才驱动科技创新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关键作用。
洱海生态廊道沿线,实践团还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成员们组成“绿色骑行先锋队”,宣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耐心讲解环保知识,细心捡拾沿途垃圾,清理洱海边缘的水草,用实际行动维护着洱海的清洁与美丽,展现了青年学子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与担当。
文化洗礼与红色传承
此外,实践团还走进了大理州博物馆、周保中将军纪念馆及“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王希季院士专题展,这些文化与历史的瑰宝,不仅让成员们领略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与灿烂的文明,更在红色革命精神的熏陶下,坚定了为国家和民族复兴贡献力量的信念。在这些场馆中,成员们深刻感受到生态保护与红色文化、科技创新与家国情怀的紧密相连,进一步激发了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以青春之名砥砺奋进,用青春之力筑梦未来。为期9天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不仅是一次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深刻学习,更是一次心灵与视野的双重洗礼。这次经历加深了成员们对爱国主义的理解,更坚定了他们探索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和谐共生新路径的热情与决心,成员们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念,积极投身于祖国的建设与发展之中。
撰稿:杨李鑫
初审:陈莹
终审:李红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